授时历作者是谁 (授时历的作者是谁)

2023-04-08 9:42:09 攻略信息 222l

郭守敬与《授时历》

元朝统一中国以前,中国所用的历法是《大明历》.这部使用了七百多年的历法误差很大.元朝皇帝忽必烈决定修改历法,派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这项工作.

郭守敬认为:历法要精确必须经过实地测验,而要进行测验必须有精密的仪表.因此,他自己动手改造和创制了许多天文仪器.

元代以前,用来测量日月等恒星和行星位置的仪器是浑仪,但它结构复杂,转动不灵活.郭守敬根据自己的观测经验,把浑仪改装成两个简单的装置,叫作“简仪”.简仪很精密,不但使用方便,观测结果也比浑仪准确得多.

郭守敬还研制了仰仪,用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月食.他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等仪器.景符与圭表结合使用,可以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变化.

有了先进的仪器后,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要在大都(北京)建一座新的司天台(天文台),又建议在全国分期分批设立观星台,开展实测.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测影点,派出十四个历官.郭守敬亲自经广州到最南边的南海进行测量.

新的司天台在大都修好后,郭守敬把各种最新式的天文仪器安放在上面,日夜进行天体观测.

郭守敬等人经过辛勤的工作,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日,这个数字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差26秒.根据这一数据,郭守敬终于完成了新历法的编制工作.新历法被命名为《授时历》,意思是要告诉老百姓日月时光,不要错过了农时.

授时历

--------------------------------------------------------------------------------

郭守敬是邢州人.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材.张文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满意,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设计一套新的仪器.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还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精确的实地观测.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测点.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14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302年.

古代历法名著《授时历》的作者是谁

古代历法名著《授时历》的作者是许衡、王询、郭守敬。

《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邢台县)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历法的新水平。它有不少革新创造,例如,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和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在编制过程中,他们所创立的“三差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

《授时历》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它在我国沿用了三百多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越南都曾采用过《授时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许衡

授时历,作者是?

授时历的创作有许衡、王恂、郭守敬共同完成。

元朝初年沿用过去金国的《重修大明历》。这个历法是公元1180年(金世宗大定二十年)修正颁行的。

行用了几十年后,误差积累已经相当严重,所以发生了好几次预推与实际现象不符的事。再一次重新修改是迫切需要的了。

公元1276年(元十三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

郭守敬等人还接受了修订历法的任务。公元1277年左右,郭守敬向朝廷建议,为修订历法,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

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建议,派十四名天文学家,到国内二十六处地点进行了几项重要的天文观测,历史上把这项活动称为“四海测验”,测定了夏至日的表影长度和昼、夜时间的长度,为修订历法提供了很多精确的数据。

公元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春天。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

扩展资料:

作者资料:

1、许衡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

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2、王恂

王恂(1235年—1281年),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元代数学家、文学家。跟刘秉忠学习数学、天文、后与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王恂任太史令期间,分掌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遍考历书四十余家。

他在《授时历》的编制工作中,其贡献与郭守敬齐名。王恂死后,他创造的历律计算法,由郭守敬等人整理成《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注释》十二卷留传后世。

3、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

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授时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守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恂

授时历的作者及其简介

授时历作者是郭守敬。守敬是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1276年郭守敬修订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

授时历的作者

古代历法名著《授时历》的作者是郭守敬。

《授时历》,为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作者简介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授时历的作者是谁?

有三人,许衡、王询、郭守敬。

1、许衡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许衡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

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著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2、王询

王恂(1235年—1281年),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唐县)人,元代数学家、文学家。跟刘秉忠学习数学、天文、后与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精通历算之学,王恂任太史令期间,分掌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遍考历书四十余家。

他在《授时历》的编制工作中,其贡献与郭守敬齐名。王恂死后,他创造的历律计算法,由郭守敬等人整理成《推步》七卷、《立成》二卷、《历议拟稿》三卷、《转神选择》二卷、《上中下注释》十二卷留传后世。

3、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主要内容:

《授时历》,每月为29.530593日,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它正式废除了古代的上元积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为历元,打破了古代制历的习惯,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大改革。

明初颁行的《大统历》基本上就是《授时历》,如把这两版历法看成一版,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一版历法,达三百六十四年。

《授时历》为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六月至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二月间,许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六千余里,南北长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二十七所测验站点,进行实测完成(即四海测验)。

元朝《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等史料均记载许衡为《授时历》主编,特别是许衡遗著《许文正公遗书》卷十二有《授时历》全文—《授时历经》。

古代历法名著《授时历》的作者是谁?

古代历法名著《授时历》的作者是谁?作者是郭绍京。编年历是中国古代使用的历法,于1281年(元朝十八年至元朝)开始使用。编年历的作者是元代的郭守敬、王勋和徐恒。因古人有句话叫“尊重元人的教诲时间,从元朝到元朝十八年,共有1281人。主编《时间服务年历》,特别是徐衡遗书《徐文正遗书》第十二卷"元代改版后,严烈用了两年时间,根据大量资料,编撰了一种新的历法,称为"服务年历"“新旧日历比旧日历准确得多。

计算一下,地球一年中有365.2425天围绕太阳旋转。原著和史书都称他为世界天才郭守敬。元代忽必烈时期,他发明了一种观察天象的工具,编制了新的精确历法,并被忽必烈指定为著名历法著作《时间历法》的作者,这是最好的答案。

郭守敬——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1316),元代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商,重点介绍了历法所发明的数学方法,并对历法进行了说明。历法是中国古代传统民事制度中创造的一种先进历法。日本的Keir Yamada在一个特殊的年份写了一本由郭守敬修订的新日历。四年后,他制定了时间表,已经使用了360多年。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日历。

1981年,为了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时间服务年历》的作者是徐恒、王勋勋勋和古晋古晋。“历法”是指公元1281年(郭守敬统一中国之前)实施的历法名称和“历法”在元代,中国使用的历法是大明历法。这种使用了7000多年的历法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它是元朝皇帝批准的。它是以元朝的祖先库比利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