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 建安三神医 的分别是谁(建安三神医)

2023-04-08 8:00:00 游戏资讯 222l

被称为“建安三神医”的分别是:董奉、张仲景,华佗。在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 ;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

董奉(220年—280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_,候官县董_村(今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_,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扩展资料: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所掌握。这一时期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建安是在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一些著名战役都发生于在这一时期,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渭南之战等。

在建安年间,出过:建安七子: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徐干(字伟长),刘桢(字公干),应_(字德琏),孔融(字文举),阮_(字元瑜)。建安三神医:华佗与董奉、张仲景。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安三神医

“建安三大神医”都是谁?谁的医术最高?

东汉末年出现了三个十分厉害的医学家,在当时被称为“建安三神医” ,能分别为董奉、张仲景、华佗 。其中医神张仲景的医术最高,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至今还在许多中医院校中使用,是重要的课程之一。

张仲景任职于长沙太守(类似今天湖南省省长),所以官位还是比较大的,事务也繁杂 ,但是他从小就喜欢医术,喜欢治病救人。所以他经常在大堂上坐诊,被称为坐堂医生 ,因为他接触的病人比较多,所以他的医术更为精湛,最后干脆他辞官来到了岭南,开始避世研究医学,然后编纂医书,因为他明白,他一个人救不了世上所有的病人,只有让更多的人懂得医术,才能从根本上治病救人,在他十几年的努力研究下,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辩伤寒》《口齿论》等书籍,不少后代名医都是借鉴他的书籍中医学理论才治病救人的,所以张仲景的医术最高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董奉的医术也是非常厉害的,他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医术,之后也做过朝廷小官,但是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由于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于是就辞官回乡了,开始了他的医学之旅,他之所以被奉为医仙,是因为他曾经让病人起死回生,这个病人是当时交州的太守士燮。在史书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意思也就是说,当时的太守已经死了三天了,而董凤用他高超的医术救活了他,在当时医疗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能让人起死回生,可见董奉的医术是非常高的。

华佗是这三位神医中医术最不出色的,但是他的名气是最大的,要归功于三国演义中对他的描述。华佗在医学上的研究主要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基础,所以华佗的医术是肯定没有张仲景高的,但是他的针灸技术非常厉害,他发明了麻沸散和针灸,在医学上的建树也是非常高的。

建安三神医是哪三个人?

建安三神医分别是:董奉、张仲景、华佗。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候官县董墘村人,东汉建安二十五年生。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华佗,名旉,字元化,汉末沛国谯人,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建安三神医是哪三个人

被称为“建安三神医”的分别是:董奉、张仲景,华佗。

在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  ;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

扩展资料:

建安三神医,指东汉建安年间中国诞生的三位杰出的医学家,他们分别为:华佗、张仲景、董奉。史称“建安三神医”。 华佗 字元化,又名_,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 ,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

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一说为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