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主力舰艇
一、航空母舰:
德国海军“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
战列舰:
德国海军俾斯麦级战列舰:俾斯麦、提尔皮茨
德国海军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德意志”号、“舍尔海军上将”号、
“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
德国海军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
日本海军
一、航空母舰:
主战母舰:凤翔、赤城、加贺、龙骧、苍龙、飞龙、祥凤级、翔鹤级、龙凤、大鹰级
飞鹰级、神鹰、海鹰、大凤、信浓、千岁级、云龙级、伊吹
水上飞机母舰:若宫、能登、吕神威、千岁级、瑞穗、日进、秋津洲级、驹桥
二、战列舰:
扶桑级战列舰:扶桑号、山城号
伊势级战列舰:伊势号、日向号
长门级战列舰:长门号、陆奥号
大和级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
金刚级战列舰:金刚号、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
意大利海军主力战舰艇
一、航空母舰:
意大利海军米拉格利亚号水上飞机航母
意大利海军天鹰级航空母舰:天鹰号、鹞鹰号(未完成)。
意大利海军波尔萨诺号航空运输/巡洋舰
二、战列舰:
意大利海军加富尔伯爵级战列舰:加富尔伯爵号、朱利奥-凯撒号、
莱昂纳多-达-芬奇号(爆炸事故沉没)。
意大利海军安德烈亚-多里亚级战列舰:安德烈亚-多里亚号、卡约-杜伊利奥号。
意大利海军弗朗切斯科_卡拉乔洛级战列舰:弗朗切斯科-卡拉乔洛号。
意大利海军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维托里奥-维内托号、利托里奥号、罗马号、因佩罗号。
二战美国海军主力战舰艇
一、主战航母:
美国海军中途岛级航空母舰:中途岛CVB-41、富兰克林-D-罗斯福CVB-42、珊瑚海CVB-43。
美国海军塞班级航空母舰:塞班CVL-48、赖特CVL-49。
美国海军独立级航空母舰:
独立CVL-22、普林斯顿CVL-23、贝劳伍德CVL-24、考佩斯CVL-25、蒙特里CVL-26、
兰利CVL-27、卡伯特CVL-28、巴丹CVL-29、圣哈辛托CVL-30。
美国海军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埃塞克斯”号(CV-9)、“约克城”号(CV-10)、“勇猛”号(CV-11)、“大黄蜂”号(CV-12)、“富兰克林”号(CV-13)、“提康德罗加”号(CV-14)、“伦道夫”号(CV-15)、“列克星敦”号(CV-16)、“邦克山”号(CV-17)、“黄蜂”号(CV-18)、“汉科克”号(CV-19)、“本宁顿”号(CV-20)、
“拳师”号(CV-21)、“好人理查德”号(CV-31)、“安提但”号(CV-36)、“香格里拉”号(CV-38)和“张伯伦湖”号(CV-39)。战后建成7艘,分别为:“普林斯顿”号(CV-37)、“塔拉瓦”号(CV-40)、
“奇沙冶”号(CV-33)、“莱特”号(CV-32)、“菲律宾海”号(CV-47)、“福吉谷”号(CV-45)、“奥里斯坎尼”号(CV-34)。
美国海军黄蜂号舰队航空母舰
美军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约克城号CV-5、企业号CV-6、大黄蜂号CV-8。
美国海军“突击者”号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列克星顿号CV-2、萨拉托加号CV-3。
美国海军“兰利”号航空母舰:“兰利”号CV-1。
三、美国海军战列舰:
美国海军衣阿华级战列舰衣阿华号(BB-61)、新泽西号(BB-62)、密苏里号(BB-63)、威斯康星号(BB-64)。
美国海军南达科它级战列舰:
南达科他号(BB-57)、印第安那号(BB-58)、麻萨诸塞号(BB-59)、阿拉巴马号(BB-60)。
美国海军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BB-55“北卡罗来纳”号、BB-56“华盛顿”号。]
美国海军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科罗拉多号(BB-45)、马里兰号(BB-46)、西弗吉尼亚号(BB-48)
美国海军田纳西级战列舰:田纳西号、加利福尼亚号、
美国海军新墨西哥级战列舰:新墨西哥号BB-40、密西西比号BB-41、爱达荷号BB-42
美国海军宾夕法尼亚级战列舰:宾夕法尼亚号、亚利桑纳号
美国海军内华达级战列舰:内华达号(BB-36)、俄克拉荷马号(BB-37)、
美国海军纽约级战列舰:纽约号BB-34、得克萨斯号BB-35
美国海军怀俄明级战列舰:怀俄明号BB-32、阿肯色号BB-33
二战英国皇家海军主力战舰艇
一、主战航母:
暴怒号舰队航空母舰
勇敢级舰队航空母舰:勇敢、光荣。
皇家方舟号舰队航空母舰
光辉级舰队航空母舰:光辉(R.87)、胜利(R.38)、可畏(R.67)。
不屈号舰队航空母舰:不屈(R.92)。
鹰II级舰队航空母舰:
五、战列舰: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乔治五世国王号、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号、豪号。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厌战号、巴勒姆号、勇士号、马来亚号。
纳尔逊级战列舰:纳尔逊、罗德尼。
胡德号级战列巡洋舰
声望级战列巡洋舰:声望号、反击号。
君王级战列舰:君王、复仇、决心、拉米利斯、皇家橡树。
前卫号战列舰:I72前卫。
苏联海军主力战舰艇
一、苏联海军战列舰:
苏联海军甘古特级战列舰:甘古特号、马拉号、巴黎公社号、米哈伊尔-伏龙芝号。
法国海军主力战舰艇
一、法国海军航空母舰:
法国海军“特斯特司令官”号航空母舰
法国海军“贝亚恩”号航空母舰
二、法国海军战列舰:
法国海军布列塔尼级战列舰:布列塔尼号、洛林号、普罗旺斯号。
法国海军科尔贝级战列舰:Courbet号、巴尔号、法兰西号、巴黎号。
法国海军“黎赛留”级战列舰:黎赛留号、让•;巴尔号,凯斯科因号和克莱蒙梭号未完工。
法国海军敦刻尔克级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号、斯特拉斯堡号。
美国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的性能数据:标准排水量:32500吨;满载排水量:37500吨,改装后38400吨。
长度:190米;宽度:29.7米;吃水:10.7米(最大)。
动力:8座锅炉,两座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驱动;主机输出功率:28,900马力;
最大航速:21节;载油:4570吨;续航力:20500海里/10节,9700海里/18节。
武备:8门双联装406毫米主炮/45倍径主炮;12门127毫米副炮;127毫米高平炮(第二次改装,82),40毫米高炮32~44门,20毫米高炮60门。
装甲:水线94.5毫米;隔舱94.5毫米;炮塔正面450毫米,侧面和后方250~225毫米;司令塔400毫米。
舰员:设计编制2100人(194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势力增强的日本为争夺太平洋地带的海上霸权,于1916年(大正5年)重新制定了八八舰队海军扩充计划,长门级是该计划中最早开工的战列舰。建造方案A-102,主设计师为平贺让。
根据以往海战的经验,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高航速重火力的战列舰,在与美国海军造舰竞争中以质补充量的不足。安装当时战列舰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主炮塔采用背负式艏艉对称布局。主炮仰角达到30度,射程达到3万米,副炮在顶层甲板与上甲板采用炮廓式安装。长门级最具特色的是,为远距离观测以及指挥的需要,采用七根支柱支撑的高大樯式桅楼,顶部设立射击指挥所,并且设计了独特的“勺型”舰艏(为了使用链系水雷,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随着战列舰火炮射程增加,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加强了重点区域防御装甲尤其是水平防御装甲。长门级拥有当时战列舰最快的航行速度,最高航速达到26.7节,日本海军对长门级的航速指标采取了保密措施,当时对外公布的航速是23节。由于之前的日本战列舰是英国的设计或者是基于英国设计的更改,所以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被视为“第一级纯日本血统的战舰”。长门级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
长门级服役后为克服桅楼与前烟囱距离过近导致排烟倒灌的影响,最初加装了烟囱帽但效果并不充分,1923年开始改装,将前烟囱被改成大幅度向后弯曲的形状以远离前桅楼。“长门”号服役后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直到大和号战列舰服役,快20年的时间经常对外开放与海外访问,成为日本国民最熟知的战舰,与海军象征;当时长门号知名程度已经到如果问日本小学生最喜欢的战列舰是哪一艘,大部分几乎会立刻回答是“长门”号,同时如果有写生军舰的机会也会以该舰为首选。由于日本政府严格对大和级建造事项保密,大部分的日本人直到战争结束前都不知道大和级事迹,反而是长门级更为大众所知晓。
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际,联合舰队舰艇多集中在渤海湾实施联合演习,获知日本本土灾情后,长门级随即载运救灾物资全速赶往东京湾。不过在日本远州滩海域时,正好遇到英国皇家海军的达娜厄级轻巡洋舰“派遣”号,为避免极速被国外军舰查知,“长门”号因此放慢航速,比“派遣”号慢驶进横滨港。
1926年(昭和元年)“长门”号在舰体中后部设立了飞机搭载装置,是第一艘装备水上飞机弹射器的日本战列舰。
1934年,2艘长门级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包括提高主炮仰角达到43度,增大主炮射程,更新观测瞄准装置,加强舰体与炮塔的防护,舰体舯部增加防鱼雷隔舱。延长舰艉,改建舰桥桅楼等上层建筑,全部更换专烧重油锅炉并将两个烟囱合并成一个,加强了防空火力。改装使标准排水量增加约6千吨,由于排水量增加主机不变最高航速下降为25节。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长门级因为航速的限制并且作为最后决战的主力而很少出战,开战以后日本海军的战列舰战队因长期驻泊广岛的柱岛锚地待机而被频繁出击的航空母舰战队的军官讽刺称为“柱岛舰队”。1943年6月停泊在广岛湾的“陆奥”号三号主炮塔弹药库发生原因不明的爆炸后沉没。1944年10月“长门”号参与莱特湾海战。战争末期由于燃油短缺而行动能力不足,作为警备舰被编入预备役。
在日本投降时是唯一尚能作战之战列舰,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1946年在比基尼岛的十字路行动中,被美军用于核弹爆炸试验。在经过空中爆炸与水中爆炸的两次测试后,“长门”号仍然在海面上漂浮,直到第二次试爆后的第五天因大量进水沉没。 美国在得到日本建造长门级战列舰的情报后,更改田纳西级战列舰的设计,主要改进火力和防护力,8门16英寸(406毫米)口径主炮取代了14英寸口径主炮。由于火力加强,防御也相应加厚来抵御敌方相同口径炮弹的攻击。科罗拉多级继承了当时美国战列舰的标准风格,包括笼式主桅;飞剪型舰艏;副炮安装在艏楼甲板以上;
科罗拉多级采用电气推进的动力系统。该级的航行速度同当时的所有美国战列舰一样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最大航速只有21节。在该级舰建造时美国海军要求不得将蓝图作改动,因为1917年海军法案要求建造16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这样做可以减少建造时间。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计划建造4艘,但三号舰“华盛顿”号(BB-47)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终止建造。建成的同级舰三艘:科罗拉多号(BB-45)、马里兰号(BB-46)、西弗吉尼亚号(BB-48)。二号舰马里兰号首先于1917年开工,1921年率先服役,因此也有人将科罗拉多级称为马里兰级。
科罗拉多级建成后均在太平洋舰队服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最强大的战列舰。该级舰在1930年代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加强防空火力并加装5英寸高炮。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时,“科罗拉多”号正在西海岸的圣迭戈维修从而逃过一劫。“马里兰”号被两颗炸弹穿透上层甲板,舰体发生纵向倾斜。“西弗吉尼亚”号由于停泊在福特岛外侧,左舷被多枚鱼雷命中,因其水密性较好并且及时打开右侧注水阀门进行反注水而避免倾覆,但舰体严重受损并沉入水中。
1942年“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拆除后部主桅进行现代化改装,大大加强了防空火力。“西弗吉尼亚”号在1943年打捞出水进行改装,拆除前后主桅,舰体上层建筑拆除并彻底重建,使其于田纳西级更加相像。“马里兰”号随后支援了塞班岛登陆战役并被一枚鱼雷击中受损。1944年“西弗吉尼亚”号与“马里兰号”参加了莱特湾海战并在苏里高海战中同其他4艘老式战列舰一起击沉了“山城”号战列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的战列舰以火炮对决的海战。其后该级舰参加了包括冲绳岛战役在内的美军登陆作战。
科罗拉多级于1947年相继退役,1959年全部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定而夭折。作为对日本可以保留“陆奥”号战列舰的交换,英国被允许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且建造不受条约规定的“各国10年内不再新建战列舰”的约束。两艘新舰被分别命名为“纳尔逊”号与“罗德尼”号。
纳尔逊级采用平甲板船型,不再是以往英国战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装甲最厚的战舰。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集中配置在舰体后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目的是将有限的重装甲防护区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但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主炮存在后方死角的缺陷,且密集排列的主炮一旦下方弹药库失火,连锁反应也令人担忧。受条约规定排水量的限制,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动力性能,航速较慢(比较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全炮塔化的双联装6英寸口径高平两用副炮。但其高速轻弹在实战中被证明效率低下,其使用的Mark I 16寸炮弹在远距存速急剧下降导致炮弹贯穿力不足,远距离贯穿深度只相当于旧式的Mark I 15英寸舰炮和新式的Mark VII14英寸舰炮,但仍然比同期的美国Mark I16英寸舰炮、日本三年式410毫米舰炮要强,在服役之初是世界最强的舰载主炮。最初的样炮虽然有不俗的表现,但其寿命太短被认为无法胜任长时间的海战作战,之后对膛线的改良导致其初速下滑。原本打算研制1020KG的重弹计划,但遇上全球性经济危机而不得不取消。
纳尔逊级在BIG7最值得称道是其防护水平,防护水平在海军假日时期中的BIG7中最强。即使是放在二战也是非常可观的。不过其对水中弹的防护并不是很好。
但该舰23节的最大速度在二战中不合适伴随高速部队如航母编队等行动,适航性、稳定性也不理想。因而在英国海军中地位不高,甚至低于一战前动工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除“罗德尼”号参加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海战外,该级舰大多是执行护航和为登陆行动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1944年纳尔逊号参加了诺曼底战役。1945年“纳尔逊”号开赴印度洋参加针对日本的作战行动,“纳尔逊”号见证了日军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受降行动。战后,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先后退役拆解。
海军假日时期的BIG7的原始实力简单比较 (后期的改造不计算在内)
主炮威力: 纳尔逊级》长门级》科罗那多级 防护: 纳尔逊级》科罗那多级》长门级
航速:长门级》纳尔逊级》科罗那多级
以下均为服役的。计划舰,改装成航母的与未完工不算。
美国:怀俄明级:阿肯色。纽约级:纽约,德克萨斯。内华达级:内华达,俄克拉荷马。宾夕法尼亚级:宾夕法尼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级:新墨西哥,密西西比,犹他。田纳西级:田纳西,加利福尼亚。北卡罗来纳级:北卡罗莱纳,华盛顿。南达科他级:南达科他,印第安纳,马萨诸塞,阿拉巴马。衣阿华级:衣阿华,新泽西,密苏里,威斯康星,共22艘BB。(注:怀俄明是训练舰,阿拉斯加级两艘分类不明算上就24艘BB/BC)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伊丽莎白女王,厌战,巴勒姆,勇士,马来亚。R级:复仇,君权,皇家橡树,决心,拉米雷斯。纳尔逊级:纳尔逊,罗德尼。英王乔治五世级:英王乔治五世,威尔士亲王,约克公爵,安森,豪,共18艘战列舰;声望级:声望,反击。海军上将级:胡德共3艘战列巡洋舰,共21艘BB/BC。(注:铁公爵是训练舰,前卫算战后的,君权后来借给苏联叫阿尔汉格尔斯克号)
日本:金刚级:金刚,比睿,榛名,雾岛。扶桑级:扶桑,山城伊势级:伊势,日向。长门级:长门,陆奥。大和级:大和,武藏,共12艘。(注:金刚级四艘舰原为战列巡洋舰,改造后为高速战列舰)
法国:布列塔尼级:布列塔尼,洛林,普罗旺斯。黎塞留级:黎塞留,让-巴尔,共5艘战列舰,敦刻尔克级:敦刻尔克,斯特拉斯堡两艘BC,共7艘BB/BC。(注,让巴尔战后才建造完毕)
意大利:加富尔级:加富尔伯爵,朱利奥-凯撒。安德烈亚级:安德烈亚-多利亚,卡约-杜伊里奥。维内托级:维托里奥-维内托,利托里奥(意大利),罗马。共7艘BB。
德国:三个前无畏:西里西亚,汉诺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俾斯麦级:俾斯麦,提尔皮茨两艘新锐战列舰,沙恩霍斯特级: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两战巡。德意志级:德意志(吕佐夫),舍尔海军上将,海军上将斯佩伯爵3个袖珍战列舰,共7艘。
苏联:甘古特级:甘古特(十月革命),塞瓦斯托波尔(巴黎公社),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马拉),波尔塔瓦(伏龙芝)。R级:阿尔汉格尔斯克(君权)共5艘BB。(注:阿尔汉格尔斯克号为英国借的君权号)
西班牙有三艘西班牙级战列舰:西班牙,阿方索十三世,海美一世。不过在内战时就沉了(没活到二战)。
南美ABC三国战列舰历史上基本是酱油角色,也都是20世纪初建造的老战舰了
巴西两艘战列:米纳斯吉拉斯,圣保罗
阿根廷两战列:里瓦达维亚,莫雷诺
智利一个战列舰:拉托雷
土耳其从一战继承的:戈本号战巡
北欧的几国还有岸防战列舰像挪威级,瑞典级,已经不能算真正的战列舰了。
综合性能来看,科罗拉多级战列舰是这三种战舰中,最好的一级,首先是舰艏采用的是类似俾斯麦级的“飞剪型”舰艏,提高了在恶劣海况下的适航性。其次,是布置合理,全舰的整体长度短,排水量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下,却装备了四座双连装,共八门406毫米舰炮。第三是装甲厚实,侧舷的防护装甲厚达300毫米以上,炮塔的护甲更是厚达400毫米,并且有非常良好的甲板水平防护。而纳尔逊级战列舰的火炮口径虽然有406毫米,但炮弹重量不及科罗拉多,再者是布置不合理,所有的9门406毫米舰炮全部布置在船体的中前部,火力的覆盖角度小,它的主炮无法射击位于舰尾正后方的敌舰。水平和弹药舱防护弱,侧舷和炮塔的装甲都不是很厚。最后就是它采用的垂直舰艏,使她在恶劣海况下的适航性比较差,不适合跨洋的机动作战。而长门级战列舰,比科罗拉多来虽然火炮口径和航速上有优势,但火炮口径和吨位不成比例,而且日军战列舰的炮口初速怎么样还是值得怀疑的,再加上没有良好的雷达和测距计算机,使得它的炮火准确性大打折扣,在装甲防护方面,即使是改装后的长门,也只有炮塔顶部的护甲能够与科罗拉多级抗衡,其它部位的装甲厚度都不同程度地低于科罗拉多。而且莱特湾海战,苏里高海峡的激战已经明显地显示出了这种差距。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建造的一种战列舰,其基本设计继承了田纳西级战列舰的标准风格:飞剪型舰艏;笼式主桅;副炮安装在艏楼甲板上;采用电气推进的动力系统。主要改进了火力和防护力。
美国在获得日本海军长门级战列舰的情报后,更改设计,用8门双联装406毫米口径主炮取代了田纳西级战列舰的12门356毫米口径主炮。由于火力加强,防御也相应加强来抵御敌方相同口径炮弹的攻击。其余各方面均与田纳西级相似。动力方面还是没有得到军方的重视,最大航速只有21节。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同级舰3艘: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西弗吉尼亚号。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计划建造4艘,最终,科罗拉多级建成三艘: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西弗吉尼亚号。
三号舰华盛顿号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而终止建造。二号舰马里兰号首先于1917年开工,1921年率先服役,因此该级别也有资料称为“马里兰级战列舰”。
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与日本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英国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等7艘当时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
1942年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拆除后部主桅并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日本海军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时击沉的西弗吉尼亚号1943年打捞出水进行改装,拆除前后主桅,舰体上层建筑彻底重建。三舰在改装中都改装了防空火炮加强防空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