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是什么意思 (共此灯烛光)

2023-03-26 16:36:42 攻略信息 222l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意思是: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参星商星实在难得相遇。

一、原文

 《赠卫八处士》(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二、历史背景

    这首诗大概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作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公元759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回华州时经过奉先县。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

三、诗文情感

    诗文叙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四、个人所感

    诗文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悲喜交集,内心蕴积着深深的感情波澜,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五、全诗译文

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参星商星实在难得相遇。

今夜又是一个什么吉日良辰,让我们共同在这烛光下叙谈。

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

昔日往来的朋友一半已去世,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没想到我们已分别廿个春秋,今天还能亲临你家里的厅堂。

相分别是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

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老友,亲切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

冒着夜雨剪来了青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

主人感慨见面的机会太难得,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

一连喝干十几杯还没有醉意,令我感动你对老友情深意长。

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

共此灯烛光(共此灯烛光百变大侦探凶手) 第1张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

出处:唐代诗·人杜甫《赠卫八处士》

原文: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白话译文:

世间上的挚友真难得相见,好比此起彼落的参星与商星这两个星宿。今晚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青春壮年实在是没有几时,不觉得你我各巳鬓发苍苍。打听故友大半都已逝去了,听到你惊呼胸中热流回荡。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当年握别时你还没有成亲,今日见到你儿女已经成行。他们和顺地敬重父亲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哪个地方?三两句问答话还没有说完,你便叫他们张罗家常酒筵。

雨夜割来的春韭嫩嫩长长,刚烧好黄梁掺米饭喷喷香。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一举杯就接连地喝了十杯。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此诗大概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杜甫作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年)冬天,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冬天杜甫曾告假回东都洛阳探望旧居陆浑庄。乾元二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卫八的家就在杜甫回转时经过的奉先县。在奉先县,杜甫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

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产生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

开头四句,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

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会又别之伤悲,低徊婉转,耐人寻味。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人生旅途常有别离不易相见,就像参星商星实在难得相遇。

今夜又是一个什么吉日良辰,让我们共同在这烛光下叙谈。

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

昔日往来的朋友一半已去世,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没想到我们已分别廿个春秋,今天还能亲临你家里的厅堂。

相分别是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

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老友,亲切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

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

冒着夜雨剪来了青鲜的韭菜,呈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

主人感慨见面的机会太难得,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

一连喝干十几杯还没有醉意,令我感动你对老友情深意长。

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

赠卫八处士

唐代: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

卫八处士,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八,是处士的排行。

动如,是说动不动就像。参(shēn)商,二星名。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沉。居於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沉於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故以为比。

苍,灰白色。

“访旧”句,意谓彼此打听故旧亲友,竟已死亡一半。访旧,一作“访问”。

“惊呼”句:有两种理解,一为:见到故友的惊呼,使人内心感到热乎乎的;二为:意外的死亡,使人惊呼怪叫以至心中感到火辣辣的难受。惊呼,一作“呜呼”。

成行(háng),儿女众多。

“父执”:词出《礼记·曲礼》:“见父之执。”意即父亲的执友。执是接的借字,接友,即常相接近之友。

乃未已,还未等说完。

“儿女”一作“驱儿”。罗,罗列酒菜。

“夜雨”句:与郭林宗冒雨剪韭招待好友范逵的故事有关。林宗自种畦圃,友人范逵夜至,自冒雨剪韭,作汤饼以供之。《琼林》:冒雨剪韭,林宗款友情殷;踏雪寻梅,孟浩然自娱兴雅。

“间”:读去声,搀和的意思。黄粱,即黄米。新炊是刚煮的新鲜饭。

主,主人,即卫八。称就是说。曹植诗:“主称千金寿。”

累,接连。

故意长,老朋友的情谊深长。

山岳,指西岳华山。这句是说明天便要分手。

世事,包括社会和个人。两茫茫,是说明天分手后,命运如何,便彼此都不相知了。极言会面之难,正见令夕相会之乐。这时大乱还未定,故杜甫有此感觉。根据末两句,这首诗乃是饮酒的当晚写成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概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作华州司功参军时所作。公元759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回华州时经过奉先县。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友人卫八处士。一夕相会,又匆匆告别,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意思是:世间的挚友就是这样难以相见,就像天上互不相见的参商二星。这句话出自唐代杜甫《赠卫八处士》。此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

原文部分内容: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译文是:世间的挚友就是这样难以相见,就像天上互不相见的参商二星。今天又是什么日子能这么幸运,竟然有机会与你灯下畅叙旧情。青春强壮的日子到底能有多少?不知不觉间你我都已鬓发苍苍!听说朋友们大半已经阴阳相隔,听到你的声音我胸中激情澎湃。

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看看这句话里面的几个词的意思。这里的“人生”代指“世间的挚友”,而不是人的一生。“参”指的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四,这是一颗非常明亮的星星,而“商”指的是东方青龙七宿中的心宿二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火星。这颗星也是非常明亮的,春季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秋分之后从西方地平线落下。这句话表达的是离别后不能相见的那种心情,就如同青龙七宿中的参宿与大火星一样,永远不能相见,一个升起一个落下。古人以五音对五行,商属金,对应秋季,其声悲凉哀怨。

就比如我自己,有一个最好的闺蜜,我伤心难过了会找她煲电话粥,我会和她撒娇,我们可以睡在一个被子里彻夜长谈,我们谈天谈地,说说笑笑,聊对方的感情,吐槽对方的穿衣风格,化妆技术,我们两个的学校离得很近,所以我们经常约饭,有时候我们去探索美食店,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去看电影,有时候我们去当地有名的景区玩,我们在对方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觉得。我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的一生能有一个真挚的朋友不可多见,当因为种种原因分开时,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自己的朋友,离别重逢的时候千万不要陌生呀。珍惜友情吧~

唐诗闲读:“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如果你是为了在唐诗里寻找愉悦之美,那你可以读王维的诗,甚至你可以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但如果你想在唐诗里寻找真情实感,找寻最朴实的感情,那我劝你一定要读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这是一首年少时读毫无感觉,甚至觉得他絮絮叨叨,不知所云,但人过中年,经历一些世事之后,一读就忘不掉的诗,全诗如下:

(杜甫与卫八的相见)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杜甫在安史之乱开始后,曾经有过非常狼狈的逃亡经历,从杜甫的诗中可以看到这样一则故事:逃亡中,人人争先恐后,杜甫由于过分的疲劳,陷在蓬蒿里不能前进,这时和他一同逃亡的表侄王砯已经骑马走出十里,忽然找不到杜甫,于是呼喊寻求,在极危急的时刻把自己乘用的马匹让给杜甫骑乘,他则右手持刀,左手牵缰,保护杜甫脱离了险境 (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就是在这样的逃亡路上,女儿饿得不住啼苦,男孩只采摘路旁边的苦李充饥,天气则是雷雨连绵,道路泥泞,没有雨具,野果是粮食,低垂的树枝是他们过夜的屋檐……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杜甫这样的逃亡经历并不只一次,在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的政权被李林甫把持,杜甫始终没有入仕机会,在安史之乱中,他始终是困苦不堪,来回逃亡的,当他终于在唐肃宗那里获得官职(左拾遗)之后,于乾元元年(758年)冬天,又因上书给失事的宰相房琯说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杜甫曾告假回东都洛阳探望旧居陆浑庄。乾元二年(759年)三月,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杜甫自洛阳经潼关回华州,卫八的家就在杜甫回转时经过的奉先县。在奉先县,杜甫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年时代的好友卫八处士。这一夕的相会,遂后就是匆匆告别,杜甫产生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人生离多聚少和世事沧桑的感叹,于是写下这动情之作赠给卫八处士。

世事这般无常,二十年间,我们就像天上的商星和参星一样,一早一晚,一东一西不得相见,今天究竟是个怎样的夜晚啊,我们得以重逢。我们过去共同的朋友大多已经死去(其实这个时候杜甫只有48岁,我们的朋友或病或饿或死于战事),那些活着的人让我们唏嘘流泪,我们现在早已头发花白不再少年,上次分别的时候,你还没有结婚,现在已经儿子、女儿排成行了,孩子们刚问完人从哪里来,你就让他们给我们张罗酒饭。家人冒着小雨从地里摘来了春天新生的韭菜,灶台上锅里的黄米温暖地咕嘟咕嘟地跳动着……,这一切,对于贫困常至于饭食无着的杜甫,是何等的温馨舒适啊。“见一次面太不容易了,酒要多喝”,卫八在不停地劝酒,“来来来,再喝一杯,今晚一相聚,何时再重逢啊?”一个夜晚就在推杯换盏中过去了……天亮之后,又要远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让人愁绪难断。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没有华丽的词汇,就是絮絮叨叨的家常事,就是平平常常的生活场面,但这就是生活,真切的生活!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在动乱的年代、又是在动荡的旅途之中去寻访故人的;是在两人已经长别二十年,经历了世事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而且这次见面,也只有短暂的一夕,短暂,不易得于是更加珍视。于是,那眼前灯烛光照耀处,卫八的小屋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人生角落;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和平宁静仅有的一瞬;朋友家人的动作,朋友儿女的问话,处处荡漾着人情之美,这下外界的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形成强烈的对比,更显出和美可亲与不易得。于是诗人问:“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夜晚啊,老天让我们有这样一个夜晚?因为哪些被战乱推得非常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那烛光融融、散发着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

(诗意图)

但是这样的相会,就只有一夜,明日隔山岳,世事又将变得无法把握和预料。是不是还能活着相见已是问题,因为“访旧半为鬼”,这次见面谈到的老友已经有一半故去,两人这一别恐怕就是永别,因此分别又让人无限哀伤。看资料,依照杜甫此后再未回长安的情况来看,这次分别大概也最终成了两人的永别。

读老杜的诗,需要经历,这首诗就是年少人读不懂的诗,即便懂了意思,也悟不出其中的痛楚,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懂,待到饱经世事之后,再读此诗,仅开头一句,就让人潸然泪下了……